走出传统高纤维饮食的误区,一场基于循证医学的药食同源革命正在悄然兴起。
长期以来,全球慢性便秘的患病率高达5%-20%,我国患病率约为8.2%,这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高纤维饮食建议和刺激性泻药,正受到最新循证医学的挑战。
与此同时,“药食同源” 这一古老智慧正在现代科学研究的验证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本文将深入探讨药食同源在便秘防治中的前沿发展,揭示其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作用优势,并为便秘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一、便秘防治的传统局限
当前,便秘治疗领域正面临一场静默的革命。2025年最新发布的循证饮食指南指出,普遍推荐的“高纤维饮食”和番泻叶补充剂,实际上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支持其对便秘的有效治疗。
这一发现对临床实践提出了全新挑战。
长期以来,便秘患者首选药物治疗,无论是刺激性药物、渗透性药物或是中医药,长期使用都会产生许多副作用及药物依赖性。
而传统的高纤维饮食建议,虽被广泛推广,却缺乏精准的个体化考量。
这一发现打破了我们对便秘饮食管理的传统认知,推动着防治策略从“一刀切”向个性化、精准化方向转变。
二、药食同源的理论基础与现代解读
药食同源理念源远流长,其核心在于认为食物与药物同源同功,许多食物兼具营养价值和药理作用。在便秘防治方面,这一理念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中医理论认为,便秘并非孤立的消化道症状,而是人体气血津液失调、肺、脾、胃、肾等脏腑紊乱的外在表现。
《素问·灵兰秘典论》早有论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现代医学开始从肠道菌群和微生态角度验证这一古老智慧。肠道菌群作为肠道内的“微生态系统”,其平衡状态直接影响肠道传导功能。
例如,脾胃虚弱者常因运化无力导致食物积滞,此时肠道菌群易出现比例失调,益生菌减少、有害菌增多,进一步加重肠腑不通。
药食同源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日常饮食调整人体微生态平衡,实现“扶正祛邪”的目的。这一理念与微生态医学的共识不谋而合——肠道健康是整体健康的基石。
三、药食同源防治便秘的现代科学机制
随着研究深入,科学家们开始从分子和系统层面揭示药食同源物质缓解便秘的多途径作用机制。
1.多组分、多靶点调控
研究表明,L-苯丙氨酸可能通过增强P物质受体(TACR1)表达水平,激活CALM进而提高MYL9 mRNA的表达,达到增强肠道蠕动、润肠通便的作用。
这一发现为理解药食同源物质的多靶点作用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2.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
药食同源物质中的复杂成分能够为肠道有益菌提供营养,同时抑制有害菌生长,从而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
研究表明,乳酸菌有调整肠道环境、消除便秘的作用。通过定期补充肠道有益菌,不仅发挥优化肠道菌群的作用,还能够改善肠道的代谢环境。
低聚糖被称为寡糖,是聚合度相对较低的一种碳水化合物。其本身属于可溶性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预防和减轻便秘。
低聚糖可以被肠道中的细菌发酵利用,转换成短链脂肪酸以及乳酸,改善肠道内微生态环境,有利于双歧杆菌和其他有益菌的增殖。
3.调节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
最新研究发现,中药可通过调节PI3K/Akt等信号通路,影响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自噬与凋亡、肠屏障功能及肠道菌群稳态。
这种多系统、多层次的综合调节模式,与传统西医的单一靶点干预形成鲜明对比。
四、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药食同源在便秘防治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研究人员强调,尽管一些食物和补充剂显示效果,但现有整体研究质量仍较低,而且多数临床试验仅关注单一干预措施,未能全面评估整体饮食疗法。
未来需要开展更高质量的营养学研究,为便秘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改善。
利用网络药理学、代谢组学等技术,系统揭示药食同源物质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作用机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1.标准化与规范化问题
药食同源产品的标准化问题亟待解决。从原料种植、采集、加工到成品制备,需要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和规范化的工艺流程,确保产品安全有效。
2.中西医融合的防治体系
未来需要构建融合中医整体观与现代营养学、微生态学的便秘综合防治体系,将“药食同源”理念与现代营养科学有机结合,形成个性化、精准化的便秘管理方案。
参考文献
1.Forootan M, Bagheri N, Darvishi M. Chronic constipation: a review of literature. Medicine (Baltimore). 2018;97(20):e10631.
2.Liu LW. Chronic constipation: 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Can J Gastroenterol. 2011;25 Suppl B(Suppl B):22B-28B.
3.Li S, Li J, Mao G, et al. A novel laxative effect of Moringa oleifera leaves by activating the TACR1 signaling pathway in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mice. Food Funct. 2022;13(18):9229-9241.
4.Wang H, Wang J, Li L, et al. Application of the thought of "simultaneous treatment of medicine and food"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药食同源思想在顽固性功能性便秘治疗中的应用]. J Hainan Med Univ. 2021;27(4):307-310.
5.Yang M, Li Z, Wang J, et 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Si-Jun-Zi-Tang ameliorates slow-transit constipation via regulating enteric glial cell-mediated neuronal activity. Phytomedicine. 2023;118:154956.
6.Dimidi E, Christodoulides S, Fragkos KC, Scott SM, Whelan K. Effect of dietary fiber o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constipation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m J Clin Nutr. 2014;100(4):1075-1084.
7.Zhang J, Chen L, Zheng J, et al. The effect of probiotics on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in adult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Medicine (Baltimore). 2022;101(35):e30252.
8.Wu J, Lv H, Wang Q, et al.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Lactobacillus and Bifidobacterium on chronic constipation. 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 2023;13:1121003.
9.Vriesman MH, Koppen IJN, Camilleri M, Di Lorenzo C, Benninga MA. Management of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in children and adults.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0;17(1):21-39.
10.Zhao R, Wang Y, Huang Y, et al. Effects of fiber and probiotics on diarrhea and constipa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 meta-analysis. Nutr Rev. 2023;81(4):421-432.
11.Wang J. Wisdo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me Tips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Constipation [中医智慧:防治便秘的家庭小妙招]. Pop Sci Inf. 2025.
12.Targeting the PI3K/Akt pathway for the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integrative regulatory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nt Pharmacol. 2025;16:1620138.
黎怡生(久健本康编辑部)